建構主義觀點
 
重視學習過程
 
提出相關問題
 
成為建構教師
 
 
建構主義的課堂教學

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 and Martin G. Brooks
原著


整理者:魏金財

もも

原著序

もも根據我們的會議和咨詢工作開展的情況,以及1993年此書出版以來收到的信件來看,建構主義的基本原則已經明顯地引起大批教師和行政人員的關注。
もも在國內權威教育機構的會議上,建構主義成為一個討論專題。很多專業期刊雜誌的文章也大量涉及建構主義。近期的出版物表明建構主義理論已經深入到很多領域中,比如課程設計、師範教育、學校管理等。大學的教學人員和全國教師協會已經認可了建構主義的課程設計及教學實踐。幾所州立大學的教育學院(如紐約、加州、肯塔基等等)已經確認建構主義教學法更可取,並且在其州立課程結構及課程標準中明確闡述學生設計課程的例子。


學習:並非線性過程
もも有趣的是,當所有一切正在發生的同時,教育政策卻與建構主義教育所依據的原理背道而馳。這種背離之後的想法絕對簡單----確定面向所有學生的高標準,並設置與這些標準相一致的課程;建立評鑑方式,用以測量所有學生是否達到這些標準。如果學生符合標準,學校將受到嘉獎;反之,則受罰。 這種簡單的線性的教育改革方法弊端重重,與以前所有其他革新方法相比較,根本就是一回事,同樣疏忽了關鍵之處。有意義的革新不能通過政治壓力來達成,而應該通過關注學習的本質來實現。許多州都發現,通過法令得以提高的學業標準使中學輟學現象激增。為了適應新的評鑑方式,學生補習的現象大大增加,教育工作者要為新的評鑑方式做好準備,課程也需要壓縮。大量學生難以達到這些標準,民眾因此對學校喪失信心。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中,我們很難找到學生學習進步的證據。 原因何在?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與測量的線性原理相左。學生的認知包括對世界如何運行的內在建構的理解,新信息或者轉換學生的舊觀念,或者沒有。學習環境的品質不單純是一種作用----反映學生在考試時達到怎樣的水準,或有多少學生達到這樣的水準。學習的動態本質使評鑑工具的應用變得困難,因為它限制了知識與表達之間的界限。
もも 請注意,我們並沒有說----旨在使學生面臨挑戰並改變其當前想法的課堂實踐活動與學生在測驗中的成就之間存在內在的矛盾。然而,大量證據表明,那些經過特別設計幫助學生為考試做準備的課堂實踐活動,並不能促進學生日後能夠應用於新環境的深層次學習。雖然"前測--教學--後測"的教育模式長久以來佔統治地位,但是這些證據使不少學區對它的哲學理論基礎產生質疑。盡管完成了所有的作業,並且通過了所有的考試,但大多孩子根本沒有學習。
もも構建個人意義的過程 因此,全國各地的學區最近採用的許多項目與課程,並非迫於政府的壓力,而是根據教師的信念與需要所產生的。它們基於的理念是----依然是課堂教學,但是學生確實在建構自己的意義。此類項目的例子包括:過程寫作、基於問題的數學教學、科學調查、實驗性的社會研究。
もも在一個建構主義課堂中,教師尋求學生們對概念的理解,然後創設機會,通過提出矛盾,呈現新信息,提出問題,鼓勵研究,使學生參與到挑戰當前概念的調查活動中,讓學生們修正理解。 在本書中,讀者將閱讀到在建構主義課堂中非常顯見的五項主要原則。
もも •教師徵求並重視學生的意見。那些不斷為所有學生同時呈現相同材料的教師,可能認為學生對於學習材料的個人觀點並不重要,甚至認為他們的觀點與課程進度及方向相抵觸。然而在建構主義課堂中,學生的觀點是教師設計課程的依據。
もも •課堂活動挑戰著學生的假設。無論年紀大小,所有學生進入課堂時都帶著自己的生活經驗。這些生活經驗引領他們形成對世界與真理的特定看法。富有意義的課堂活動通過證實或轉變這些觀念,來支持或反駁學生的假設。
もも •教師提出不斷出現的相關問題。關聯、意義以及興趣不會自動存在於學科領域或主題中,關聯與意義需要學習者自己去發現。建構主義教師們承認學習者的中心地位,組織那些能夠促進個人意義創造的課堂活動。
もも •教師圍繞主要原理和重要觀點來建構課程。太多的課程被局限在範圍既小又缺乏關聯的局部內容中,從來沒有被學習者整合起來。學生為考試而記憶材料,但許多學生,即便是那些考試過關的學生,也不能在其他環境中應用那些局部知識,不能證明自己確實理解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聯。建構主義教師常常提出學術問題,為學生提供挑戰,使他們盡力解決那些重要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調查辨明觀念。
もも •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評鑑學生的學習情況。建構主義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情況評鑑不應該獨立或分離於課堂常規活動之外,而應將評鑑與常規活動直接聯繫起來。

尋求理解

もも 這五項原則的作用令人信服,但它們只適用於那些有別於墨守陳規和直線性途徑的教育革新。我們承認,對某些人而言,站在教室前方傳播知識,指定課本的某些章節,在學生的練習冊和考試捲上打分,比起幫助每個學生尋求個人理解以及評鑑這種探索行為,要容易得多。而且,比起評鑑那些對比鮮明的觀點,圍繞每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來組織課程,也許看上去更為合理。也許,這種想法----所有孩子都是一塊白板並有著相似的認知,比起另一種想法----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其生活經驗已形成獨特的認知需要,可能更加令人鼓舞。
もも 盡管如此,越來越多的教師堅持傾向於建構主義原理,因為它們確實在發揮作用。教與學的活動是錯綜複雜的過程,充滿了問題、矛盾、錯誤的"真理"以及大量的疑惑,試圖簡化、量化教學活動的動態性會歪曲其本質。 在過去的幾年中,關於建構主義課堂的實例已經受到了重視。事實上,所有的學區都承認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成為思想者和問題解決者。個體在課堂中尋求理解是這一目標的核心。過去那種慢條斯理的教學實踐,難以引導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只有在富有技巧的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意義的活動,才是通往真正思考與學習活動的唯一"高速公路"。
もも 幾年前的一次培訓班上,一位教師在反思自己的受教育經歷時指出,對她影響最大的幾位教師都曾經設計困難的概念,她根據當時擁有的知識,自己探求對概念的理解。我們以前聽很多人談起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教師時,也會敘述類似的故事。這些卓越的教師發揮了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為他們更注重幫助學生將當時的觀點與新的觀點聯繫起來,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學生掌握多少資料上。那些教師認識到----學習需要付出特別的努力,學習不是被教師掌握,而是被學生掌握;理解概念比考試分數更能產生影響。更為關鍵的是,這些教師是建構主義者,我們對他們表示崇敬。

 

 
 
 

Copyright © 2004 Microwei Homepage Design